2006年,诗人艾青的儿子、行为艺术家艾未未接受《iLOOK世界都市》的采访,大骂奢侈品牌。夹在广告主和艾未未之间★★★,编辑只能求助于老板洪晃。
解放后★★★,章士钊举家由沪迁京,长期借住在朋友家中★★★,后被安排住进了史家胡同51号★。
消息的主人公读罢大受刺激★★,如此冗长的定语之后,竟只字未提自己的名字——洪晃。
那个年代,父母离婚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情★★★,洪晃的第一反应是大哭,接着问:★★“同学们知道吗?老师们知道吗?★”
此时,一些老先生仍是摇头★,但也出现了一些点头的人。洪晃觉得★★★,这就可以了。
在中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月收入不过70元人民币的年代★★★,她的月薪达到了7000美元,到1996年辞职时,年薪已经高达18万美元。
不同寻常的出身、特殊的家庭关系,让小时候的洪晃极其渴望主流,特别想跟其他小朋友一样★★。但是父亲告诉她:“你应该走自己的路,干嘛总想父母的事儿。★★★”
《黄土地》里诗一样苍凉深邃的画面,让久经美国嬉皮士文化熏陶的洪晃沉醉其中★★★,久久不愿抽离★。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妻子一觉醒来发现丈夫离家出走★,从蛛丝马迹中寻找丈夫出轨对象的故事。
90年代初,洪晃与陈凯歌离婚,直到十多年后,在国内知名媒体的报道中★★★,给洪晃的标注仍然是“与陈凯歌离婚的女人”★★★。
在场的学者们历数了一代传奇的功勋伟业,庄重的气氛达到顶峰。章士钊曾任《苏报》★、《新闻报》主笔,也是多份报纸的创始人之一。作为后人,同样从事媒体行业的洪晃也被推到台前讲话★★。
第二年秋天★★,母亲章含之去美国出差★★★,从学校的大喇叭号里,洪晃听到了母亲这一趟的目的——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话虽如此,但是电影的编剧是洪晃、主人公名叫“妞妞”出自洪晃的小名★★、“妞妞★★★”的家就是史家胡同51号★、参演的人除李勤勤是专业演员外,一水儿的都是洪晃的密友。
洪晃曾表示,自己对标签的排斥并不是出于不认同,而是无法接受以偏概全。因而若是宏观碎片,大约可以拼凑出全貌:
忆往昔,她清晰地记得一个周末,她与客户约好了谈判时间★★。去程的路上,她坐在奔驰车的后座★,忽然哭了起来。
电影以主人公与闺蜜们的谈话展开。洪晃摇晃着酒杯★★,说说停停,不断打量着满屋子的闺蜜,目光游离,好像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
1970年,随着外婆的去世,她被送进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寄宿★★★,童年也就画上了句号。
时代裹挟下的名士美人★★★,一个一个零落成泥碾作尘★★★,而深厚的家世一直压在她的身上,其中的幸与不幸,不胜唏嘘★★★。
1973年的五一劳动节★★,父亲像往常一样带着12岁的洪晃出门玩★。回家的时候★★★,父女两坐着公共汽车从332路换11路到灯市东口★。
★“也许是因为我父母是离过婚的★,所以我的家庭观念比较薄弱★★。我父亲结过三次婚,我也结了三次婚。”
章含之晚年曾在报刊上读到一篇写女儿的文章,题目中给她冠以的头衔是“名门痞女”★★,初看时,十分恼火★,但细思量★★,女儿的离经叛道却又让她无从辩驳。
总有一天,新芽也会变枯木,枯木亦会逢春★★★,世代变迁,新芽摇曳生辉、千姿百态★★,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走另外一个人的道路。
时人称“妞”★,细高个儿,穿着一个很紧的牛仔裤,叼根细烟★★,开口“你丫、你丫”的,一副很没样子的样子★,在电影院门口等凯歌。
下了车★★,父亲说不能再送了。那一天,洪君彦告诉洪晃,两个月前他与章含之协议离婚,史家胡同51号他回不去了。
电影里★★★,母亲章含之客串出演了老管家“张妈妈★★”。她回忆,片子是2002年春节拍着玩儿的★★★,当时没想过上映。
过了三年半,导演宁瀛说片子剪好可以公映,洪晃连样片都没看就允许了,但上映之前,她和陈凯歌的前尘往事被当作噱头宣传一事,让她很不痛快★★★。
1974年,洪晃13岁,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的28个小留学生之一,开始了漫长的美国留学生活。
洪晃打小儿喜欢坐在廊下看雨★,外婆端着紫砂茶壶站在她身边★,史家胡同51号的日子,是真正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朱漆红门里出生、风云际会中长大、灯红酒绿间游走,洪晃的人生似乎注定被围观、被评说、被定义。
许多人认为洪晃在其中调侃的艺术家男朋友是陈凯歌,这一类的传言从2005年电影上映到2020的互联网时代层出不穷。
上世纪20年代,洪晃的外公章士钊,曾在上海工商界名流中筹集了两万银元,支援革命。
那是一个非正式奖项。电影节间隙,一群记者在咖啡厅自娱自乐,为参赛电影打分,颁给每次戛纳电影节“最令人厌倦的影片★。
与陈凯歌结婚时★★,正值他的事业最低谷★。1988年,在电影《黄土地》后,陈凯歌曾经被华语影坛寄予厚望,可新片《孩子王》却在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被授予“金闹钟奖”:
洪晃一家三代,每一代都史册留名。时代裹挟下的名士美人,一个一个零落成泥碾作尘,而深厚的家世一直压在她的身上,其中的幸与不幸,不胜唏嘘。
洪晃的半辈子都活在撕标签上,但是就在前几年,她表示,如果走后有个碑★★★,碑上贴满了标签,她也不准备撕了。
与陈凯歌离婚的时候,正是他最辉煌的时候。1993年★★★,电影《霸王别姬》荣获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影片。
“赚钱当然是基本的生存问题,我也跟钱没仇,但当我老了时★★,我希望我能告诉我的孙辈,我曾经做过点令我自己感到自豪的事,而不是说这辈子就追求个百万★★、亿万富翁。★”洪晃说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彼时,很多人评价洪君彦此话好不负责,但后来人可知★★,观点无罪,只是超越了时代。
搬家第二年,1961年,洪晃在这间院子里出生,父亲洪君彦是北大经济学教授,母亲是外交家章含之。
她做律师的美国男友安德鲁,对神奇的中国早已心向往之★★,但一直碍于当时中国对于外籍人士入境有着严格的条文限制,必须有正式单位的正式邀请函才能予以签证★★。
“要想让谁破产,就撺掇他投电影;要想让谁日子难过★★★,就撺掇他投杂志;穷一辈子就更容易了,直接投画廊★★。”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史家胡同就是其中的“有名胡同★★★”,并且是极富盛名★★★:24号院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32号院住过傅作义、53号院是的办公地……有“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之称。
姜文小时候家住老北京内务府街,紧挨着南边的史家胡同,街坊四邻的孩子都是一起疯大的。
杂志的主要盈利方式是广告,所以大部分主编对广告的定位就是广告商投资的软文手册,但洪晃向来都是那个敢于直言皇帝没穿衣服的人。
经此一役★★,2007年,记者问“还会再拍电影吗?”★,洪晃信誓旦旦地说:★★★“再也不拍了。要拍的话,电影新闻发布会上★★★,我允许你们一人扇我一个大耳光。★★★”
当年那群“疯孩子★★★”里头的“孩子王”叫李国庆★,五十多年后摔杯子、抢公章上演了一场闹剧。
那时的洪晃不会想到,那个在联合国大会开怀大笑的中国面孔会是自己后来的继父,乔冠华。
★“对于一个26岁的女孩子来说,陈凯歌可以说能够满足所有处在那个年龄段的女孩子所有关于爱的梦想。”
但是★★,无论洪晃这辈子遇见多少男人、结了多少次婚★,她的身上都有一个抹不去的标签——陈凯歌的前妻。
上世纪八十年代★★,洪晃作为“中国第一代白领”回国工作,结束长期的海外漂泊,她被正在上映的电影《黄土地》一击而中。
这样的婚姻自然是无疾而终的★。后来,洪晃也曾嫁给法国外交官彭赛,虽然二人至今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婚后几年也走上了分居的不归路。
★★“他我行我素★,根本不在乎别人对他说些什么。我不想继承他,因为继承是个很腐朽的概念,我希望能创新……我不是踏着他的脚步走★,而是走出自己的路子来★★。”
史家胡同51号的院中,有一棵老海棠树,是在洪晃出生那天特别种下的。59年过去,原来的小主人青丝变白发,早已搬离了深深庭院,若是老树尚在,也必是老干发新芽。
★★“洪水的洪,晃来晃去的晃★”,洪晃总是这样自我介绍★★。但当年外公章士钊为她取的名是★★★“冕”,出自★★★“元代画家王冕放牛读书★”的故事。后来由于章士钊的笔迹潦草,户籍人员错录成了★“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