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需要现实素材,科技进步提供源头活水★★★,帮助创作者拓宽视野,打开想象的空间,也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创新技术★,改变着文艺作品的形态,推动形成沉浸式文娱等新型文化业态★★★。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前沿科学探索★★★,托举出《三体》《流浪地球》《水星播种》等一批科幻佳作。
面向未来,科学与文艺的多元融合,将赋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少80后、90后甚至00后科技工作者、文艺创作者,正是在浓厚的“科学+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一本科普读物★,一部科幻电影,一场科学讲座★,都可能种下创新的种子。新时代需要更多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自主培养实践中★,要融合科学的想象力与文艺的想象力,提升人才的复合型素质,涵养创新人才的创造性特质,更好建设科学的未来、文艺的未来、国家的未来。
人民网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韦衍行)1月17日★★★,《2024年“一带一路”青年发展报告》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报告以“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丝路青年携手共创共同发展繁荣”为主题,描绘新时代“一带一路”青年担当★★★、青年实践、青年创新的新画卷★★★。…
长期以来,科学与文艺同生共长★★★,刚柔并济★★。科学家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作家王蒙说,科学的激情和文学的激情、科学的想象和文学的想象、科学的向往和文学的向往,都是密切相连的。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科学发展高歌猛进,一些颠覆性前沿技术隐含伦理挑战和社会风险,文艺倡导人文关怀,助力科技向善为民★。面对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少科幻小说用文学方式探讨怎样避免新技术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利来老牌国际。同时★,文艺作品对未来科技的想象★★,也给科学探索带来新的灵感。第八十一届世界科幻大会发布“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来科技”★★★,太空电梯、机械外骨骼、生物计算机等创意构想,正在启发科学家进行新的探索。
历史上,科学与文艺曾经共同奏响时代之声。1978年,作家徐迟发表《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科学春天的“报春鸟”。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时隔46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新的篇章★,带给科学界★、文艺界携手共赴未来的新憧憬。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科学家担纲顾问★★,深度参与科幻影视创作,作家瞄准科技前沿★,畅想新技术应用场景……近年来★★,科学与文艺的融合创新,成为文化领域一抹亮色★★。此前★★,中国作协、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以对谈★、采风等形式,邀请作家与科学家★★“互诉衷肠★★”,旨在引导科技工作者、文学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让科学与文艺的联系更加紧密。
人民网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胡雪蓉)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哈尔滨亚冬会★★★”)火种采集仪式今天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线上火炬传递活动同步启动★。 哈尔滨亚冬会将于2025年2月7日至14日举行,这是我国第三次举办亚冬会★★★,也是继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中国式现代化图景波澜壮阔★★,新时代科学和文艺比翼齐飞。丰富隽永的科技成果和文艺佳作,将成为科学与文艺互相奔赴的坚实基础。期待科技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深入交流★、交融、交响,让科学与文艺合奏出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