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明确了5G应用发展目标:到2027年底,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8个,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85%★★★,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75%,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1亿,构建形成★★★“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不过★,他也提到★,尽管用户享受到了更宽的带宽,但并没有出现新的杀手级应用。张平举例说★,我们曾预期5G的杀手级应用可能出现在AR和VR领域★,但由于手机等终端设备的限制★★,需要佩戴大型眼镜或头罩才能体验动态虚拟现象,而目前尚未出现特别便利的终端设备。因此★,总体而言★,5G技术仍在发展之中★★,并未如预期那样产生杀手级应用★,对工业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日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我国在全球部署的5G基站数量占比超过60%,且已积累了数亿用户,大家也明显感知到5G技术的便利性。
面向政务服务、数字教育、社会治理★★、智慧文旅、卫生健康、广电视听、数字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优质资源共享复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方案》时表示,5G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万物互联、数据流通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以泛在连接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类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
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9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截至2023年底★,各项既定目标全部超额完成,5G应用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5G规模化应用将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信息通信业现代化,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前述相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我国5G应用发展正处于由技术驱动转向价值牵引、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牵引的关键窗口期,需要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巩固现有发展成果,进一步推动5G应用实现量的规模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为此★★,我们研究出台了《方案》。★”
在应用升级方面,《方案》部署了5G带动新型消费扩大升级★★、5G赋能生产经营提质升级、5G助力公共服务普惠升级等三大类应用。
在应用赋能方面★★,5G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0个★★★,应用案例数累计超10万个,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方案》围绕应用★★★、产业、网络★★、生态“四个升级★”,系统部署了13项重点任务和4项保障措施。
《方案》还提出,加速5G新通线G消息等应用创新,实现5G新通线G与AI深度融合,提升互动视频等新型交互体验。鼓励基础电信企业面向公众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终端企业加快推进手机支持超高清视频显示及拍摄,促进5G超高清视频及直播在娱乐、赛事★★★、电商等领域规模发展。
《方案》部署了四方面主要任务★:一是应用升级,推动多方位深度赋能★★;二是产业升级,构筑全链条发展支撑;三是网络升级,提升全场景服务能力;四是生态升级,强化多层次协同创新。
11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发布《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面向工业互联网、智慧电力★★★、智能矿山★★★、智能油气、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海洋等生产经营领域★★★,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在网络能力方面★★,截至2024年9月,我国5G基站总数达408.9万个,已实现“乡乡通5G★”,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基础网络★★★。5G行业虚拟专网数超4.5万个,有效满足各行业对网络定制化★、数据本地化、管理自主化的应用需求★。
例如,《方案》提出★★,推动基于5G的智能机器人★、智能移动终端★★★、云设备等研发应用,鼓励融合5G的XR业务系统、裸眼3D、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产品创新发展。推动“5G上车”,鼓励汽车前装5G通信模块★,助力智能网联汽车智驾、智舱提质升级。
面向新型消费应用,通过培育新终端★★★、丰富新体验★★★、营造新环境,促进应用、网络、内容、终端协同创新,不断丰富5G新消费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