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5G商用5年来,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5★★★.6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14万亿元,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由于网络部署的速度和设备生态系统的成熟★★★,5G采用率的增速超出预期。GSMA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5G连接数将超过16亿,占全球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届时,中国的5G采用率将接近90%,从而成为全球主要市场之一★★。
应用是体现5G价值的关键。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
从2019年6月6日算起,5G商用牌照发放已超5年,业内人士认为,5G应用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并在部分行业逐步实现从1到N规模化复制推广★★,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了5G商用之初所提出的★★★“5G改变社会★★★”的初步愿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G在垂直领域的应用缺乏专业人才,有的人懂5G但不懂行业知识,有的人是行业专家但是对5G技术不是很擅长,所以这就要求专业人才既要有技术背景,同时又要有这个行业的经验。★★★”他举例道,比如说在医院★★★,现在改一个CT设备★,把它改成通过5G连接,需要相关人才在改之前就说明改完之后拍片子的影片传输速率它能不能满足,但是这并非谁都可以胜任。★“所以需要有更多变革式创新的企业,让这种专业人才得到充分多的锻炼场景,华为推行的各种行业军团就是比较好的做法。”
★★★“今年的 ‘两新’政策也能有效解决这些终端的问题★★★,让一些无法连接5G的设备淘汰,加快规模效应的节奏★。
从近五年由中国信通院★、5G应用产业方阵等共同举办的★★“绽放杯”5G 应用征集大赛每年收集到的5G应用案例数可以看出,5G to B的应用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3年这5年★★★,大赛每年收集到的5G应用案例数快速增长。5G to B发展正呈现行业覆盖广★★、参与主体多、由生产外围向企业内部核心环节延伸、沿海引领中西部齐头并进★★、全国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这从一个侧面反应 5G 在垂直行业应用加速落地。
“上海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拥有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无人驾驶、低空经济★、智慧医疗等大场景建设的先天条件,为5G-A技术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场和应用验证空间。以5G-A率先开展新型网络架构创新和垂直行业应用场景落地★★,为6G未来重点发力垂直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贺仁龙说★★,5G-A技术也将应用在上海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中,根据工信部不久前发布2024年★★“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名单★★★,上海为十个入选城市之一,这10座城市先行先试★★,将发挥★“5G+工业互联网”的优势,打造紧密服务地方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具有全国、区域示范效应的产业集群★★★。
而距离上一轮发布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过去了3年时间。
工信部等12部门近日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下称《升级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升级方案》围绕应用、产业、网络、生态“四个升级”,系统部署了13项重点任务和4项保障措施★★★,通过持续增强5G规模应用的产业全链条支撑力、网络全场景服务力和生态多层次协同力,全力推进5G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多方位赋能★★。
诺基亚贝尔实验室(中国)部门总监沈钢说,上海正推动5G-A突破创新和产业化落地。继上海移动今年初率先打造了全球首个千站规模的三载波聚合连片商用网络实现最高4Gbps的下载速率之后★★★,上海移动携手诺基亚贝尔,在F1赛场实现网络再升级,通过5G-A网络的极致速率、数智化的精准调控★、高效的绿色节能手段★★★,为车队和车迷们带来全新升级的赛事体验★★。不止于满足广泛的终端用户娱乐需求,在上海5G-A网络也正走向千行百业,为高可靠性低时延的工业应用、车联网智能网联、通感一体化、天地一体等注入发展动能。
“比如一个5G仓库项目★★,里面5G连接可能有几百个,但是这几百个连接并不是一种终端,而是十几、二十种终端。我们假设一个仓库的工作人员闲时有七八百人★★★,忙时有两千人★,这些人如果都用手机的话就是两千部手机,那么连接起来就容易有规模效应★,终端成本能做低★★,但是一个工厂的物联网终端才几十个。”张君霄说。
落在具体指标上,上海的目标★★★,是在2026年★★,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90%★★, 5G-A用户达到500万户★★★,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80%,5G及5G-A新消费体验不断丰富。在高价值场景加速推进5G-A应用部署★★,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中型工业企业5G应用渗透率达50%,建设不少于200个5G工厂。5G RedCap物联网部署持续深化★★,终端连接数超过100万,加速赋能生产★、生活和城市管理。
不管是工业应用还是生活场景,商用五年来,5G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0个,应用案例数累计超10万个★★,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5G还会为我们带来哪些改变★★★?
华静举例道,在航运业务场景中,5G相比Wi-Fi和4G★,还存在网速、延时等优势不显现,综合成本较高,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另外5G垂直行业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挖掘★★★,除了船舶监控★★★、桥梁防撞场景外★★,要以提高行业渗透率为目标,未来在航海保障★、公安缉私、水上应急、光缆保护、水体监测等多场景拓展应用,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加强5G-A国际标准应用,推动5G融合应用产业体系不断健全。
和华静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中国电信工业产业研究院长三角院副院长张君霄★★★,在他看来,目前以他所在的“5G+物流”领域为例,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终端成本降不下来。
就在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两新”★★★。
GSMA也预计★★★,5G将使中国经济的大多数行业受益,然而部分行业由于具备将5G应用案例与各自业务相整合的能力,其受益程度相较于其他行业将更为明显★★。预计在接下来的7年内★★,在智慧工厂、智慧电网和物联网赋能型产品等各种应用的推动下,5G 60%的成效将来自制造业。其他将会显著受益的行业包括金融行业和信息通信行业,成效占比分别为11%和8%。
王志勤称,当前,上海运营商已启动5G-A基站的大面积部署工作★,完成主城区主干道路、重点区域的5G-A网络覆盖。在应用赋能方面,持续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人形机器人★、智慧车联、智慧低空等行业领域的应用升级★★,开展通感一体、无源物联★★★、高精度低功耗定位等关键技术应用适配验证,助力5G应用规模化发展★★★。
“今年是我国5G商用五周年,我国在5G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也是5G-A商用的元年,产业界开始网络建设部署,不断拓展新的场景。”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
在海拔4800米的可可西里卓乃湖保护站★★,5G信号的开通★★★,改变了过去只能依靠人工巡检的工作模式,如今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就可以随时了解保护区的情况。在地下500米采矿施工现场,借助5G数字化平台,地面上的工作人员远程操控着机器人在生产线上进行工作。
以航运业为例,上海靠海的先天禀赋以及全球航运中心的定位,已让运营商在航运和码头场景展开5G-A的部署★,“我们已经把5G-A通感一体的技术运用到实际场景,比如在黄浦江做船只的碰撞预警检测,基站就在黄浦江岸边,再把数据连到海景平台★。这样的话一方面本身正常行驶的话可以有一个记录,如果发现有船只偏航就可以去提示警告了。★★”中兴通讯RAN产品线G To B规划总工汪竞飞说。
当前,5G技术正向5G-A升级演进,我国正进入5G发展的★★“下半场★★★”阶段。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万物互联★★、数据流通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5G以泛在连接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类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
数据显示★,今年★★★,在第七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中★★★,上海进入全国总决赛项目5项、全国赛一等奖两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项、优秀奖2项,涵盖制造业、医疗★、商业、交通、教育★★、城市等社会经济各领域★★★,5G赋能效应逐步彰显。(完/供图)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了2024年度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总结评估情况。2024年,上海、北京、深圳等16个城市在流量提升、连接规模、应用创新、网络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全国5G发展树立了典范。
不过,在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解决跨行业融合创新难题方面。
最早被中国三大运营商同时列为5G网络首发城市的上海★,也是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全国主流5G核心人才占比超52%。
而作为5G向6G演进的过渡形态,5G-A并不是对原有5G的替代,而是根据具体需求★★,在更高速率、更大带宽★、更低时延的重点场景需求下★,对5G网络进行演进升级★★,也是通往6G的桥梁★★★。国创智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贺仁龙认为★★,5G-A新增了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匹配人工智能★★★、万物智联、高端制造、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场景。
中国对5G发展的战略重点也带来了显著回报,尤其是在制造业和能源领域★★★,5G正在革新生产流程并提高效率★★★。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的《中国移动经济发展2024》报告称,2023年,移动技术及服务为中国贡献了5.5%的GDP,相当于9700亿美元的经济增加值。
“可以推动5G模组成本的降低,使得价位被使用者接受★★★,同时探索可复制的通用性5G解决方案,减少用户使用综合成本,另外还要加强5G-A国际标准应用★,推动5G融合应用产业体系健全,并让5G技术结合AI等新技术,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华静说★★★。
上海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研究院院长任吉解释★★,在5G产业链中,主要是由上游网络设备、中游网络建设和融合应用、下游终端产品三部分组成★。目前一般将从事5G接入网和终端产品的核心技术★★、核心器件的研发类企业★★,以及专注于5G融合创新的应用类企业,定义为5G核心产业链。★“也就是5G系统设备、5G终端器件、5G测试仪器仪表、5G应用研究四大领域★★★。”因此5G研发人才主要是在5G核心产业链企业中参与5G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从事5G应用研究的人员。
未来上海的发展重点★★★,在相关领域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预计到2025年末,上海将建成并开通5G基站7万个,固定宽带接入带宽将达到500Mbps。包括提前布局 6G 网络体系架构创新与前瞻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发面向卫星互联网★、全面体验、无人驾驶★、智慧工厂等应用场景的前沿产品。
谈到新一轮《升级方案》的出台背景,工信部表示,现阶段★,我国5G应用发展正处于由技术驱动转向价值牵引★、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牵引的关键窗口期,需要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巩固现有发展成果,进一步推动5G应用实现量的规模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北京★、上海是全国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城市,分别拥有三家医院59家和43家★★,在医疗领域,利用5G技术,实现5G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等应用场景★★,打造5G智慧医院、5G智慧急救车等创新应用,并逐步向骨科、心内科等专科精细化治疗延伸。★★★”王志勤说★。
根据上海市日前发布的《上海市5G-A应用赋能★“海上扬帆”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5G-A加速普及★★★,与AI深度融合,应用赋能水平持续升级★★★”,跨部门联动推进5G-A升级★;在网络建设方面★★★,《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中提出,“到2026年底,初步建成以5G-A和万兆光网为标志的全球双万兆城市★”。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政企事业群解决方案总监华静认为,在5G技术推动航运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比如成本竞争力尚存不足★★★、垂直行业需求挖掘不足、5G应用价值挖掘不足★★。
通报指出,上海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62★.81%、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8★★.40个★★★,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量307★★★.13万个,均在全国领先。5G应用方面,上海在工业、医疗★、教育★★、文旅等重点行业领域大力推进5G应用,全市三甲医院的5g应用渗透率高达67★★.4%。在“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中,上海共有64个项目获奖★★,数量位居前列。此外,上海在浦东金桥打造5G产业生态园,集聚5G产业创新企业,推动示范应用场景落地。
王志勤称,5G要开启产业互联网的范式变革,赋能各行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不断探索,解决跨行业融合创新的这一世界性难题,可以说“空间巨大★★、任务艰巨★★★”★★★。在供给侧方面,5G技术性能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满足行业需求★★,如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5G RedCap(轻量化)产品供给能力等。在需求侧方面,5G应用需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同步推进★★。在深度融合方面,5G应用需与行业数字化改造深度融合★,加快融合产品★★★、解决方案等创新★。
近日召开的5G应用规模化发展推进会显示,5G商用五年来★★★,5G应用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突破410万个,5G网络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了“乡乡通5G”。5G已融入80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数累计超10万个,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正深刻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
当清晨起床后,通过语音助手唤醒通过5G网络连接的智能家居系统调整室内温度、打开窗帘,楼下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已经在楼下等候★★,借助5G导航和智能调度系统接受前方事故路况信息★★★,从而合理规划行驶路线,避开拥堵★★。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负责人解读《升级方案》时表示,5G规模化应用将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信息通信业现代化,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